对话人:
张雅光 bat365在线官网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赵 威 本报评论员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继续下好产业发展这盘大棋,做到“一子落而满盘活”,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赵威:发力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最具活力的模式之一。我市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中,建立起扶贫车间、特色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使许多特色产业“大显神通”,不仅成为贫困户稳定的收入来源,更扭转了当地传统观念。实践证明,正因为有产业做支撑,有持续稳定的经济来源,才激活了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张雅光:是的。产业带来的不只是真金白银,更有脱贫的信心和斗志。天津结对帮扶的50个贫困县中已有47个实现脱贫摘帽,其中产业扶贫起了关键作用。比如,甘肃渭源县适合中草药种植,但由于缺乏技术和销售门路,群众捧着“金饭碗”却吃不上“香饽饽”。天津红日药业实地考察后,找到自身产业发展和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契合点,建立集种植、生产、研发于一体的基地,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通过产业协作,促进帮扶地区产业兴旺,是增强其“造血”功能、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
赵威:产业扶贫是个系统工程,能不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市场体系,影响着脱贫致富的可持续性。当前,着眼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产业和市场互补互促显得更为重要。
张雅光:仔细分析产业扶贫项目就会发现,那些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不只是鼓励群众种植特色农产品,还要有配套产业。受市场行情、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单个农户在生产中会面临一定风险,只有完善产业链,解决好加工、销售等问题,农民才能种上“放心田”。因此,产业发展要走向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企业+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就是一种好做法。开拓市场、品牌营销等农民做不了的事,交给企业去做;而生产组织、技术支持等,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社优势……有了稳固的产业链和产业规模优势,才能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而转化为市场优势。
赵威:推进产业发展,一定要树立新的财富观,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起来,努力推动贫困地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张雅光:想要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摒弃只就经济论经济的直线思维,走出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既添生态颜值,又增经济价值。对于产业发展来说,农村也需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农业生产与旅游、文化、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扶贫向生态振兴的转变。比如,把农产品的种植环境、生产过程开辟成旅游观光、生态体验的好去处,围绕地域特色、文化等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探索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赵威: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支撑。近来,人社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新职业中,就有农村职业经理人这一涉农新职业。有人说,做好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文章,必须破解人才瓶颈的制约,解决好“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您怎么看?
张雅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夯实乡村振兴的内在力量。除了提高农民群众素养外,还要畅通人才下乡渠道,让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我曾在课堂上做过一项调查,有50%的学生对毕业后去农村工作心存顾虑,他们担心职业发展会受到制约。如果农村产业发展得好,能够提供广阔平台,这种顾虑自然会打消。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0-09/09/content_163_3259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