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虽然取得了战略性的成果,但要清楚地认识到,境外输入风险仍然存在,小规模聚集性病例也仍有发生。因此,对于疫情防控工作仍然丝毫不能松懈。乡村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场所,也是防疫的薄弱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因此,后疫情时代,乡村防疫应以思想观念为抓手,引导乡村居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笔者了解到,目前,一些乡村基层干部和村民对于疫情防控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短板。一是懈怠放松。目前少数乡村基层干部和村民认为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虽然国外疫情仍在蔓延,但离我国特别是乡村基层甚远,没必要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二是预防意识欠缺。乡村基层防疫,重点在“防”。然而,在乡村地区,乡村居民出入集市或农贸市场等人群密集场所,不戴口罩者为数众多,返回家时也没有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三是忽视文明健康意识培育。近年来,在乡村建设发展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视硬件建设,忽视乡村居民文明健康、绿色环保意识等软件培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后疫情时期,完善乡村基层防疫体系,首先要以思想观念为抓手,促使乡村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筑牢乡村基层防疫的思想防线。一要继续加大卫生健康教育力度。据笔者对天津市乡村居民的调查,有98.43%的村民认为对乡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疫情防控教育很有必要。因此,乡村基层党委和政府要通过更加广泛的形式,加大卫生健康教育和防疫知识宣传普及力度,积极传播卫生健康知识和疫情防控知识,切实提高防疫教育、卫生健康教育的普及率,增强乡村居民的防疫意识、卫生意识和健康意识。二要树立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理念。在后疫情时期,以疫情防控为契机,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牢固树立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理念,既要在疫情防控期间整治,更要在疫情结束后进一步强化。三要加强村民心理疏导。后疫情时期,乡村青年农民相继返城务工,乡村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要加强对村民,尤其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心理疏导,引导其理性分析,科学对待疫情。四要提升村民健康素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多部门合作,完善相关立法和政策规划,建立全社会参与的健康素养促进机制,加大对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让乡村居民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增强获得感,从而更加关注自身健康;乡村医疗机构通过举办专题健康讲座和开办健康教育专栏,向乡村居民宣传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提高村民自我保护能力;乡村居民应积极参与健康教育,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主动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提升维护健康的行为能力。
(作者为bat365在线官网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田玉敏教授)
http://epaper.jwb.com.cn/jwb/html/2020-09/02/content_15359_32229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