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陈曦
“我的菌棒怎么还不出菇?”“最近天气冷了,几个骨干科技特派员一起开个会,讨论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天津食用菌团队的骨干农业科技特派员,bat365在线官网平台教授班立桐微信里有两个重要的工作群,一个是向首席科技特派员汇报工作的群,一个是组织科技特派员为所帮扶农户解决种植问题的群。


骨干农业科技特派员班立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班立桐所在的食用菌科技特派员队伍由一名首席科技特派员+若干名骨干科技特派员组成,成员涵盖与该产业链相关的各个专业,给农户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在天津,像食用菌团队这样稳定的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共有十支。多层次科技特派员队伍的建设,把天津市的人才、信息、资金、政策等各类科技创新资源,优化整合成一张科技帮扶的大网,并形成网格化的服务模式,覆盖了天津市的各个困难村,为农户们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
建立多层次队伍 实现困难村全覆盖
“根据困难村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的建设主要围绕生猪、奶牛、家禽、水产、果树、食用菌、设施蔬菜、特色种养殖等10个产业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天津市科学技术局社会发展与农村科技处副处长(主持工作)谭振东介绍说,每一支队伍中,都有一名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担任首席科技特派员,由他牵头组织若干骨干科技特派员团队。骨干科技特派员会在日常带领团队内的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帮扶工作,并且定期向首席特派员会汇报工作情况。首席特派员会根据整体情况,统筹布置工作计划,并且对重点地区项目亲自进行指导。这种自下而上反馈,自上而下指导的制度,共同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开展。

首席农业科技特派员王芝学 陈曦摄
日前在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上,受到科技部通报表彰的王芝学,就是果树产业首席科技特派员。王芝学有着近20年担任科技特派员的经验,在他牵头下,果树产业组建了四个骨干科特派团队,共有70多名科技特派员,技术帮扶覆盖了全市近千个困难村及所有果树需求的企业合作社。“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组成科技帮扶团队的网络,实施网格化、全覆盖的服务模式,让我可以了解到全市困难村的情况。”王芝学表示,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挖掘各地的特色,使得帮扶更加精准。
“此外,我们每一个团队都配备了育种、栽培、加工、保鲜、植保这几个专业的科技特派员,可以满足农户从果树种植到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对技术的需求。”王芝学举例说明,针对蓟州山区酸梨资源丰富、酸梨品质较差、栽培效益低等问题,我们的科技特派员团队从品种引进、嫁接改造,到基地建设、品牌创建、果品贮藏加工,提供了全产业链服务。通过实施酸梨及低劣梨园改造,引进并嫁接优质红香酥梨品种,昔日的低劣果园,如今已成为市民游客观光、休闲、采摘的首选,也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据了解,天津市科技局从2014年结合困难村技术需求建立多层次科技特派员队伍以来,目前已经组建72支科技帮扶团队,共有974名科技特派员参与其中,帮扶工作覆盖了天津市892个结对帮扶困难村。到2020年,天津农业科技特派员将超过千名,帮扶的困难村也将超过千个,真正实现困难村科技帮扶全覆盖。
网住科技资源 真正下沉到农户
“这种多层次科技特派员队伍的建设,使天津市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为我们推进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们得以搭建面向困难村的技术研发与引进、集成与示范、对接与咨询、观摩与培训“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谭振东表示,农业科技特派员把学问做到田间地头,通过手把手现场讲解、亲身示范指导、入户面授交流、集中理论培训等方式,切实解决农民们产业实际、科技需求和人才短板的困难,真正做到成为农户们的“及时雨”。
班立桐的骨干团队中有12位科技特派员,每次他都会带着不同专业的3、4名科技特派员进村亲自指导。“有时候光进到村里都不行,必须深入农户,才能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班立桐感慨地说,我们刚到村里的时候,给农民们上课进行种植技术培训,经常看不到人影,不得已我们还得准备一些毛巾、化肥之类的小礼物,鼓励农民们来参加。后来我们发现,不是农民们不想学技术,而是他们不喜欢在教室里听课。当我们入户到农民家教他们技术的时候,农民们都热情得不让我们走。比如在教室里,我们会教他们,香菇菌棒的含水量要保持55%左右,拌料要按照1:1:1的比例,培养基是……这样的专业术语农民们不爱听,也听不懂,而同样的话,换成在农民种植食用菌的大棚里,就变成了菌棒的水喷得得还不够多;下午保温被需要放下来,否则室温就太低了……这种现场指导深受农民们欢迎,每次见到科技特派员都是各种问题问不停。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9-11/23/content_8187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