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8月28日电 题:生命因排球绽放精彩——第十届残运会坐式排球项目“主角”剪影
新华社记者宋瑞
在天津市举行的第十届残运会坐式排球决赛第一阶段小组赛上,“老将队”“妈妈团”“狼群组”纷纷亮相。他们展示出自强不息的精神,绽放出最美的拼搏姿态。

老将再争锋:打出精气神

天津市男子坐式排球队在小组赛上0:3不敌山东队,再次告负。
即便早已“预知”结果,6位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老将仍难掩失落之情。
“这是竞技比赛,被对手打得稀里哗啦,心里的难受劲儿,只有我们自己明白。”61岁的队员俞根柱说。
从小身患小儿麻痹症的俞根柱在2000年加入天津市坐式排球男子队,曾征战2007年第七届全国残运会。时隔12年,他重返赛场。作为“爷爷辈”的运动员,久未参赛的他在十几天的集训中“吃尽苦头”,浑身贴着膏药,胳膊常常酸得抬不起来。
“代表天津市残疾人出征本届残运会是我的荣耀。虽然在体力、技术、能力上有些力不从心,但坐在场地上的那一刻,我就要打出残疾人的精气神!”俞根柱说。

比赛中,在没有替补的情况下,身着绿色队服的6位老将在场内坐得挺直,仔细盯着对方发球,尽力扑垫、传发每一颗球,坚强地打完整场比赛。
“我们连眨嘛眼儿的时间都没有,得紧紧盯着对方,丝毫不敢马虎。”俞根柱说,不论结果如何,他们都会珍惜每一次发球机会、全力以赴每一场比赛。
天津队主教练侯跃刚说:“虽败犹荣!我们要展现出积极拼搏、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精神。”
如今,随着国家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俞根柱打心眼儿里羡慕当下年轻运动员的训练条件。“我切身体会到了国家对于残疾人事业的支持,让我们残疾人圆了一个又一个以前觉得遥不可及的梦。”

坚强“妈妈团”:孩子给予了无限能量

在另一块比赛场地上,甘肃省女子坐式排球队的“妈妈团”则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反击。
从第三局落后十余分进行追击,再到第四局咬紧牙关艰难取胜,“妈妈团”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赢得在场观众的鼓掌与呐喊。
“团队中大部分队员已经当了妈妈,大比分落后时,我们心中想的正是自己的孩子,是他们给我们无限的能量,让我们一球一球把比分追了回来。”队长刘丽娟说。
谈及一对4岁的双胞胎儿子,刘丽娟脸上显露出幸福的笑容。“当了妈妈后,一边兼顾家庭,一边进行训练,过程很艰难。但有时训练完,俩孩子一个给我捶背、一个帮我揉肩,我想着,再困难也要坚持。”

18岁时,刘丽娟入选甘肃省坐式排球队,从小患有骨肿瘤、从未接触过体育课的她就这样开启了运动员生涯。
基础身体素质不过关,刘丽娟就日复一日地练。“刚开始连3个俯卧撑都做不了,现在一分钟能做60多个。”刘丽娟说,在白天正常练习上臂和腰腹力量的基础上,晚上偷偷给自己增加训练强度。
刘丽娟说,她最喜欢的中国女排运动员是朱婷,“因为霸气”。“有了孩子们的鼓励,我会继续打下去,在赛场上展示‘妈妈’运动员的风采。”

团结的“狼队”:场上的我们就是强者

上场前,39岁的王海东脱下假肢,用绷带缠好骨折的右手小指,检查好贴身装备后,与上海市男子坐式排球队的队员们一起坚定地走上场。
传、垫、扣、发、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上海队找准时机,精准传球,最终一记猛扣。
哨声响起,电子计分栏显示大比分3:1,上海队,赢了!
第五次征战全国残运会的王海东激动地和队员们一一击掌拥抱,眼里噙着泪花。
“我们是一支老中青运动员结合紧凑的队伍,比赛时就像狼群一样,相互配合,团结协作。这场胜利不是一个人的成绩,而是集体努力的结果。”王海东说。
“我是来给爸爸加油鼓励的。爸爸表现得很棒!”王海东的妻子和5岁的女儿从甘肃老家搭乘火车,历时两天两夜赶来天津,专程观看王海东的比赛。
“为本届残运会,我准备了一年半的时间,这期间我和妻女聚少离多。现在有她俩在一旁鼓励加油,我很安心。”王海东说,这是他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幸福。
时光倒回2000年,一场车祸将20岁的王海东推向深渊。左腿截肢,这让王海东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两年后,王海东入选上海市男子坐式排球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打球时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变得更加自信。场上的我们就是强者。”
训练过程中,臀部磨破、四处磕碰,对王海东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但坐式排球这个家一样的集体给他带来了难以言喻的归属感。
18岁的林泽明是上海队的“00后”,“通过这次比赛,我希望从哥哥们身上学习大赛经验,在接下来的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图片:新华社记者宋瑞摄
文字编辑:张悦珊
原文链接: http://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6415126?channel=weixin&from=singlemessage&tdsourcetag=s_pcqq_aio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