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代代天农教工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将天农精神传播在课堂教学中,将天农情怀烙印在学生心灵里,将天农风采展现在祖国大地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扎根祖国大地、扎根基层一线,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矢志贡献力量的“思源奋进天农人”。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开设专栏,陆续报道天农教师的事迹风采,并向全体教师致以节日祝贺!
王金龙:三尺讲台甘奉献,潜心科研勇高攀

王金龙,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天津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推荐人选,天津市教育系统“教工先锋岗”先进个人,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
三尺讲台育桃李。王金龙教授主讲本科生《植物生理学》《专业英语》《农田化学除草》《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和研究生《高级植物生理学》《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多次获得bat365在线官网平台十佳青年教师、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和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多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1项;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CPC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2篇;主持完成天津市市级教改项目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负责的“作物生产课程群教学团队”2020年获批天津市市级教学团队。
潜心科研勇高攀。王金龙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在不同栽培条件对作物和土壤的生理生态影响、野生和栽培牧草对环境变化梯度的生态适应性、植物-土壤反馈、植物-植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近3年,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在研农业部产地环境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1项,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曾在《生态学报》《Caten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
恪尽职守甘奉献。王金龙教授在工作中,能与同事和谐共事,主动支持、帮助他人的教学和科研项目。作为主要成员之一,积极参与了农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作物学天津市重点学科建设,为集体荣誉获得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在学生工作中,他承担了2009级、2013级、2015级和2021级农学专业4个班的班主任工作,能够对学生真诚相待,关心帮助生活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师生关系和谐,获得bat365在线官网平台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刘峄:守初心担使命的“四有”好老师

刘峄,园艺园林学院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刘峄老师一直把教育教学和社会公益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以从事花卉艺术学教学等工作,以花卉艺术、美学教育为着力点,研究美育教学的普及方法和主要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确保三全育人机制下美育教学的持续、有效开展。作为指导教师时常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近几年来多次在市级、国家级、国际比赛中获得金奖。
用心用情关爱学生。刘峄老师一直以来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自觉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把思政工作和教学有机融合,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无论身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实验教师还是论文指导老师,她认真对待每个学生,她坚信,老师给学生的教育、印象和情怀将对学生产生深厚的影响,她始终用心用情关爱学生。她说:“每个学生,背后有一个个殷切期望的家庭,每培育好一个孩子,会幸福一个家庭。我会竭力视每一个孩子为珍宝,在学业、生活和思想上,细致观察,循循善诱,从细微处‘润物细无声’处育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刘峄老师深入发掘园艺文化新领域,让花卉艺术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好途径。利用自身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的优势,与天津市文联和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组织多场活动,给学生创造锻炼机会,充分利用天津广阔的民间文化基础,让博物馆、文联组织和民间非遗等项目成为学生的课堂,让校园成为艺术家们的另一个舞台。通过比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就业信心,目前指导过的学生中已经有多位学生创业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
冰清玉洁无私奉献。除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以外,刘峄老师还积极广泛参与北京、天津、广州、上海、重庆等地工会组织的花卉艺术体验性公益教学活动;参加园艺疗法公益性组织,留守儿童公益组织、北京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北京植物园的公益教学活动,力求用艺术和美学促进社会文明教育,用大爱的情怀立己达人,引导社会主义新风尚。(宣传部、教师工作部、科技处供稿;组稿:大学生记者团 陈怡芳;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赵斌 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