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尊如父,谨言律人;师善如友,促膝引伴。
还有怎样的职业,能如教师一般令人称颂;还有怎样的人们,就同教师一样耕稼躬勤。
一方讲台、一支粉笔,就是他们知识的战场,是我们成长的土壤。
课堂上,他们或许严肃、或许幽默;生活中,他们和善可亲、温和生动。
让我们走进天农教师的身旁,切身体会他们的人格魅力,一起说一声:“老师,您好!”(文字:大学生记者团 吴悦)
流年笑掷,未来可期——记园艺园林学院刘峄老师

刘峄,乍一看像是男生的名字,峄因如山般魁梧。可到了采访地点,开门的是一个化着淡妆,打扮舒服的女士,这就是“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刘峄老师。
1999年,一个偶然的契机,当时正在上大学的刘老师参加了天津市首届插花比赛,并获得了个人的金奖、团队的银奖,在参加越来越多的比赛后,越深入了解,越是喜欢。正是由于这份喜欢,2002年刘老师选择从教于天农的园艺系,从教以来,她一直把专业教育和社会公益放在重要位置上,带着学生举办公益讲座上百场次,积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花卉艺术;作为指导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和相关工作经验,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刘老师认为比赛对学生的成长特别重要,如果不参加比赛,学生不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创造作品上,有些不懂得不明白的问题不会更深入的钻研;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会设定一个小目标,这能激励他们,主动寻找问题,打磨作品。
刘老师对待花卉艺术的态度是严谨认真、不断追求完美的,经常为了一个作品,花费大量的时间推敲,反复修改多次,即使是这样还是不满足。谈到作品,刘老师皱了皱眉头,说:“这么多年来,我也没有一个特别圆满的作品,对于哪一个都有遗憾。”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她希望自己的学生也能有。
当然,学生们也没有辜负刘老师的悉心指导,2015年指导的学生获第十届巴西国际压花大赛金奖,这是天津市选手在此类国际比赛中首次获得的金奖,2018年学生获美国园艺大赛(压花)三等奖;获得韩国第十八届压花大赛特选奖;2019年3月获得韩国第十九届压花大赛银奖和特选奖。
刘峄老师表示,作为一名农业院校的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开学之际,刘老师也有句话想对新生们说,“不要抛弃自己所学的每一门东西,总有一天学习过的东西会成为思想里的一部分,成长里的一部分。” (文字:大学生记者团 赵依芳)
孜孜不倦育桃李,默默耕耘嘉树林——记水产学院张树林老师

“科研是一辈子的事儿,科普应用是快乐的事儿,教书育人更是幸福的事儿。”这是bat365官网水产学院、天津市优秀教师——张树林老师对工作的理解。
张老师在一线教学岗位从教35年,他不断将天津农业科技的最新发展状况随时融入到课堂中,领学生到养殖池塘边与农民面对面,了解生产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张老师讲授的“水生生物学”课程被评为天津市精品课程,在国内首创水生生物检索鉴定App——“水生生物学”并上线。
张老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对未来方向不清晰的学生给予指导建议;对本科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给予无私的帮助和指导;对有意向深造的学生帮助制定学习方案,指导学生参加国家和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项。
张老师主持完成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农业部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20项,共发表论文8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篇,主编专著(教材)4部,获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10项,获天津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张老师作为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带头人,主动邀请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无私分享成功的经验,他们先后获得国家、天津市的自然基金项目,获得科技奖励,其中4人在项目支持下完成了著作编辑和教材编写。
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农民兄弟的老师。近年来,他担任天津市骨干科技特派员、蓟州区科技特派员,足迹遍布天津30多个乡镇,现场培训3000多人次。编写实用技术培训资料3万余字,免费发放560多份,专著200多本。2015年到目前先后50多次冒着高温,到宁河区张老仁村池塘边采样监测,帮助村里成立了“利群水产专业合作社”。
张树林老师表示,他要向《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要求的“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继续创新于科研、投身于教育、奉献于社会。(文字:大学生记者团 刘帅旗)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园艺园林学院李树和老师

一进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仪器,各种试剂映着各种颜色,穿着朴素的他与这些东西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十分容易亲近的感觉。他说,这里是他提升人生价值的地方,在这里工作是他的爱好,今后他将继续培养‘三农’人才,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他就是园艺园林学院教师、天津市优秀教师——李树和老师。
从教多年,他每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10篇左右,每年完成教学工作量300学时左右,已经完成了硕士研究生论文指导8篇。同时,他积极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和社团活动,指导7名学生成功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并有多名学生通过创新项目的实施,在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其中,他2013年指导的“阳台菜园社团”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学生社团标兵。
在任教的初期,信息技术不发达、资料少,可以查阅的书籍文献就少之又少,上课时李老师就手工绘图展示给学生们看,花大量的时间在备课写教案上,这也是李老师的课受欢迎的原因。
在完成各项工作的同时,积极服务社会。为推进园艺心理疗法技术的推广,李老师带领学生到和平区昆明路小学、南开区碧华里社区等地指导学生和居民开展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课堂纪律得到改善。据统计,学生成绩提高18%,居民家庭矛盾下降40%,活动得到《天津日报》《渤海早报》《今晚报》等相关媒体的报道。他将园艺变成了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乐趣,娱乐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放松。
十年如一日,他严谨的教学态度,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树立了敬业奉献的形象。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老师们一定付出了很多心血,却从不向我们一一提起,或许这师生间最美好的,就在于一切都在不言中吧。(文字:大学生记者团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