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 | bat365在线官网平台2023年教师节系列报道(一)

时间:2023-09-04    点击:

近年来,一代代天农教工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将天农精神传播在课堂教学中,将天农情怀烙印在学生心灵里,将天农风采展现在祖国大地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扎根祖国大地、扎根基层一线,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矢志贡献力量的“思源奋进天农人”。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将开设专栏,陆续报道天农教师的事迹风采,并向全体教师致以节日祝贺!      

班立桐:农业科技躬耕人

班立桐,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获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天津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先进个人,天津市结对帮扶困难村优秀驻村干部,武威市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      

班立桐老师任教以来主要从事食用菌方面的教学工作。先后讲授《食用菌栽培学》《食用菌学》等课程。在教学中注重专业理论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引入最新研究成果与常见的生产问题,把课堂知识传授和学生应用能力发展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精神。学生眼中的班老师是一个讲蘑菇、种蘑菇、爱蘑菇的“蘑菇老师”,在课堂上总是能够把自己在科学研究与服务“三农”中的亲身经历结合专业知识讲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农民因缺乏科学生产技术而遇到的难题、困境,深切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服务农民振兴乡村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到学农业、搞科研,就是要走在农民前面,给他们铺下一条条宽敞马路,架起一座座坚实桥梁,让农民朋友们在乡村振兴这条光明大道上畅通无阻、心无旁骛地奔向农业现代化,从而激励学生扎实学习科学知识、锻炼实践技能,未来在广阔的农业天地中实践学农为农助农的初心。      

班立桐老师时常告诉学生们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什么是幸福?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幸福。我很幸运地选择了食用菌工作,并将这项工作做成了乐于奋斗终生的事业。”因为兴趣而与食用菌结缘,因为热爱开展食用菌研究,和食用菌相处的这些年,班立桐老师深入学生课堂,扎根乡村田间,辗转西北戈壁。他将带领团队继续秉持天农人的初心使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科技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努力与贡献。      

 

田淑芬:初心无悔“传帮带” 砥砺前行薪火传

田淑芬,园艺园林学院研究员,现任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常务副会长,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生理岗位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她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天津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在教学工作中,田淑芬老师默默耕耘,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时刻引导学生学农爱农、做新时代的新农人,她用爱浇灌满园桃李,助益学生成长成才。从教以来,每次上课前她都认真备课,将她在生产一线中汲取的大量信息,如种植户生产中的问题、农民的需要、科技前沿的新技术、新农村的变化及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空间等信息,生动有趣地融入到课堂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学农爱农的积极性,改变了在学生心中传统农业方式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印象,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农业才是大学毕业就业的朝阳产业。      

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她言传身教,以治学严谨的学风影响着每位同学。她为同学们提供生产实践的机会,润物细无声地引导着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磨练学生们的意志,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情怀,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作风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每位学生的论文,她都逐字逐句认真审阅,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每届毕业生都不无感激地赞叹到,是导师的严格要求,让他们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收获颇多,在之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      

在科研工作中,田淑芬老师辛勤耕耘,刻苦攻关。她首次利用生物技术提高了本地区茶淀玫瑰香葡萄优系纯度,从理论上揭示了玫瑰香葡萄的遗传多样性;主持完成的“葡萄优质生产及鲜贮运销绿色调控技术集成创新”项目针对长期制约我国葡萄产业生产中采后流通的瓶颈问题,创新性提出从葡萄采前采后双控双防等关键技术,为我国葡萄全产业链升级换代提供了整装技术,经专家鉴定成果整体达国际领先水平。她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的葡萄产区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为多个葡萄产区的政府提出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宣传部、教师工作部、科技处供稿;组稿:大学生记者团 邢维雯;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