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365在线官网平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实施“三大行动”,努力为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坚持立德树人,突出“思源奋进”主题,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引领、专业课程为核心、通识课程为拓展、实践类课程为补充的“1+3”思政教育体系,涵养师生爱党爱国爱农爱校情怀。专门制订并实施振兴“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开办新农科实验班,致力于培养“爱农村、爱农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聚焦天津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围绕智慧+“种植”+“养殖”,优化学科布局,推进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建设“农业+环境”“农业+大数据”“农业+机器人”等交叉学科,推动形成特色鲜明、学科交叉、结构完整,覆盖农林牧渔业全产业链的学科体系。突出都市型特色,体现产业融合,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服务乡村发展新产业、健康中国新业态、市场经济新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美丽乡村新生态,建设7个市级特色学科群、15个特色专业群。近三年,6个涉农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两次牵头组织召开京津冀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研讨会。融合化建设劳动教育、耕读教育体系,一体化建设天津市智慧农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天津市劳动教育基地和耕读教育基地。2019年以来,学校圆满开展了天农耕读学农实践活动和市教委直属中学学农劳动周教育实践活动,以“劳”育人成效显著。启动“科技小院”建设,实施“一村一硕士”计划,不仅锻炼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知农爱农情怀,也为乡村振兴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2022年,全国780个“科技小院”获支持建设,bat365官网3个“科技小院”入选。在全市涉农行政区建有100余个社会实践基地,众多学生积极活跃在社区村口、田间地头、云端线上。学校“百团百村心连心 共建和谐新农村”已形成品牌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多次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2020年,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2022年,学校开始承担农业农村部“十四五”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将面向全市涉农行政区管理干部、村级“两委”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以及一线劳动者开展农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6000人次以上。

学校印发《bat365在线官网平台“新农科”实验班实施方案》

2022年“京津青”三省市“头雁”项目培育启动仪式在bat365官网蓟州校区启动

2021年度天津市中小学劳动技能大赛在bat365官网西校区举行

百团百村社会实践团活动
实施科学研究支撑行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重大需求,围绕天津“三美四乡”“五个现代化”建设,构建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创新链。出台了《bat365在线官网平台落实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的实施细则》《bat365在线官网平台纵向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管理办法》等文件,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帮扶、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转化。基于产业链思维,组建市、校、院三级科技创新团队25支,开展动植物品种选育、盐碱地综合治理与利用、循环农业与农业减排固碳、数字乡村建设、智慧农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助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聚焦小站稻食味改良、智能化集约化种养殖、畜禽粪便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领域,着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天津涉农行政区及多家行业企业共建“1+1+N”模式,着力构建“技术链-人才链-产业链”三位一体的农业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持续参与建设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天津综合试验站、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天津)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自主建设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农业动物繁育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等53个省部级、委局级平台。联合天津食品集团、奥群牧业等企业建设成果转化与验证中心,筹建智慧农业研究院。聚焦产业发展问题,筹建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基于数字科技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愈发深入,学校牵头申报了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天津),天津市发改委已批复建设支持。此外,还建有产学研联合体28个,与11家企业联合共建天津市企业重点实验室。五年来,与涉农企业合作转化科技成果256项,解决技术难题262项,开发“杀手锏”产品15项,转化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42项,推广示范面积55万亩,直接经济效益7.9亿元。

郭宏教授开展科技帮扶工作

陈长喜教授团队指导智慧养殖生产实践

田云臣教授在企业进行技术指导

徐晓燕教授深入农户指导生产
实施乡村振兴助力行动。学校勇担产业兴农使命,较早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聚焦乡村产业发展难题,强化科技赋能,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立足天津,面向新疆、甘肃、青海、西藏等地,积极参与东西部协作。学校选派农业科技专家和优秀管理干部组建工作团队,构建“党建+专家+产业+农户”四位一体帮扶模式。400余名技术帮扶专家(占天津市派出专家的1/3)和科技特派员长年活跃在我市1041个村,西部地区50余个县、100余个企业,着力解决在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把方向、需求导向派专家、因地制宜兴产业、精准施策促发展,“政产学研创帮”一体化服务产业振兴的路子。3名专家入选国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2名专家受聘市科技局科技帮扶首席特派员,56名教师获得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16名专家获批牵头组建科技帮扶骨干特派员团队。荣获“天津市结对帮扶困难村优秀工作组”荣誉称号3次。1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人荣获“天津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4人获“天津市结对帮扶困难村优秀驻村干部(技术帮扶)”,民盟bat365在线官网平台支部,荣获民盟中央“民盟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民盟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2018年,学校“知联会”与我市10个涉农区签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35名党外知识分子被聘为“新知专家”农业服务团成员。2019年,学校作为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单位受到科技部通报表扬,全国仅有7所农林院校受到表扬。学校教师中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邢克智教授领衔的水产科研团队,为解决实际问题,经常深入到村子、企业,下到池塘中。团队的“淡水鱼类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项目每年孵化鱼苗30多亿尾,推广30多个省市,年推广养殖面积160万亩,年产生社会效益10亿元以上,“水产集约化养殖精准测控关键技术装备应用”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班立桐教授领衔的食用菌教学科研团队,2010年开始入疆帮扶,第一次在戈壁沙漠上种出食用菌,被当地人称为“戈壁滩上的奇迹”。除了水产专家、蘑菇特派员,学校还有将生物技术选种应用到果树生产中的葡萄专家,将小虫子做成大产业、引领农民致富的循环农业专家,创立了“基于理化特性和感官评价的食味育种法”的稻米专家等等,他们都在各自领域用情用力耕耘着。《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天津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bat365官网教师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生动事迹;天津新闻广播《美丽乡村说》节目,定期邀请bat365官网教师进行农业实用技术辅导;bat365官网报送的《忙碌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天农人》入选2020年度天津市“十大教育新闻作品”。

班立桐教授为学生上专业课

田淑芬研究员带领学生在葡萄产区实践实习

陈成勋研究员指导学生实习课

赵飞教师团队在甘肃开展科技帮扶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聚焦国家“双碳”战略和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需求,不断推进智慧农业、健康种养殖、盐碱地治理、数字乡村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和社会服务,为绘就乡村振兴的大美画卷贡献天农智慧和力量。(科技处、教务处、乡村振兴研究院供稿;文字:张巧利、冯涛;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王善科)